保险家眼中的供给侧改革
在供给侧改革大潮席卷保险业的今天,能否顺应,乃至引领这个浪潮,对险企竞争优势的树立有着巨大影响,并已经成为保险家脑海中的一个主要议题。那么,结合自身企业实际,保险家们都是如何看待和理解供给侧改革的?
□记者 赵辉
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林岱仁:
找准消费者的需求“痛点”
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就是找准消费者对寿险需求的“痛点”,改变过去以保险公司销售为主导的发展模式,真正回归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,重点从产业链构造、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三个方面实现突破。
首先,深度参与健康养老产业链构造,提升风险管理能力。保险公司介入风险保障产业链,有助于健全养老设施,有效提高养老市场供给;完善和推动医疗程序改革,降低全社会人均医疗费用支出。同时,这些项目投入大、周期长、回报稳定的特点与保险投资资金特征高度吻合,能在一定程度提升保险资金运用效率。
其次,找准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平衡点,全方位满足消费者保险保障需求。从保险需求来看,随着人民群众收入的不断提升,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“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残”的保险需求日益多样化、多元化,对保险产品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第三,积极与现代信息科技融合,让保险变得更为简单。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移动互联等新科技已经改变了众多行业的面貌,过去的几年中,寿险行业在一些方面逐步接受了数字化创新,如数字化分销以及移动互联服务,但业务核心尚未被触及。如何借助消费者数字信息和人工智能,从而更好地评估风险并进行风险定价,实现复杂保险产品的自动核保核赔,以及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、缩短客户需求响应?这成为重要的方向。
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:
供给侧改革是一次市场化更深入的改革
供给侧改革就是推内需,内需就是消费,消费就是市场。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,说得重一点,就是一次市场化更深入的改革。
为什么出现供给侧的问题?因为过去我们重视GDP,不追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,所以才形成大量的低端重复建设,产能过剩的现象。
所以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,就是放弃过去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模式,实际上是市场化更深刻的改革。谁知道消费者有需求?企业;谁来预测未来消费者的需求?企业;谁来为企业做决策?企业家。所以我刚才说,企业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。
华泰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王梓木:
供给侧改革助力企业弯道超车
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转换发展动力,同时转换经济发展方式,其难度和复杂性都比过去增大了。
供给侧改革不仅是“三去”,即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僵尸企业,还要侧重于“改”,通过提供新的有效供给,创造有效需求,由此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。
在我看来,供给侧改革给一些企业创造了弯道超车的机会,同时也会淘汰那些落后的企业。
太平洋产险董事长顾越:
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加减法
从太平洋产险实践经验来看,我的理解是,保险行业自身的供给侧改革要“三加三减”。我们应该“减”无效的中间化问题,“减”无效的中心化问题,“减”僵硬的边界化问题。
“三加”是什么?第一个是“加服务”。第二个是“加跨界”。第三个是“加产业链”,这是核心。
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:
要打造智慧经济体
市场经济的两个方面就是供需。供给侧改革有两个方面:第一从政府层面关注全要素生产成本的降低,提高供给的有效性。从政府角度来说,有很多工作要做。
从企业来说,怎么样去增加有效供应来满足老百姓对生活提升的要求?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,低端的产能是富裕的,真正高品质的供应是不足的,需要企业家发挥“工匠精神”,发挥创新和设计能力,提供大量的创新产品给用户。现在的情况是:一方面我们有大量的产能供给是富裕的;但另一方面有不足的,比如医疗、教育、文化、体育等领域有大量的供给是不足的,这个就是中国企业巨大发展空间。
整个全要素效率提升里面,在新的动能形成方面,企业家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。对复星来说,我用一个词:“智慧经济体”,怎么打造一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经济体?我们有大量的工作要做。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:以前在电子商务这一端,或者在社交领域,我们的互联网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。但是怎么从客户到制造完全打通,不仅仅是智慧的电商,最重要的是智慧的制造。比如像汽车,未来做定制车,让这个车非常符合我的个性化需求,把我的设计放在里面。整个生产是将柔性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融合在一起。从衣服来说,很重要的技术是要基于大数据技术,比如红领就有200多万的中国人版型数据。那他给你量后,根据你的设计,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制作出来的西装,既能体现你个性的需求,又特别符合你的身材。
(来源:中国保险报)
- 上一篇:失信者将被限制购买具高现值保险产品 [2016/10/11]
- 下一篇:四教授获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其中两位对保险理论与实务有突出贡 [2016/10/11]